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存亡之战》)不仅是一部展现战争残酷现实的影片,更是一部在个体与集体、家与国的关系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生动展示的作品。
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战争世界,让我们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思考人的存在与价值。
《存亡之战》所关注的近十万人规模的战役,需要具备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彰显气势磅礴的格局和胸怀。
电影采用多线并进又视线逐渐收缩的方式,像一架长焦照相机,将观众的注意力慢慢引向战场的细微处。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既通过营级战斗渲染了战场上的激烈搏杀和铁血交锋,又以迂回的方式完成了主题表达:任何一场战斗都是一场大战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场战役又为一个更大的战略目标服务。
影片强调了铁原阻击战的战略意义,让我们看到在这场全景式的战争图景中,多块拼图都在为一个更高层面的战略目标奋不顾身。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比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作战方式,揭示了集体本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志愿军为何能够战胜数量和装备都远胜于自己的联合国军。
电影中的小家与李想和李晓的命运,是影片家国叙事的重要线索。
这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观念:家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高度依存于国家的强盛安稳。
影片以一个小家庭的聚散离合为主线,展现了一个集体本位意识的时代。
在铁原阻击战中,战士们念着自己家乡的名字英勇冲锋,他们的小家都归属一个共同的大家:中国。
影片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意象:一颗糖果和一朵干枯的小红花。
它们连接起了国和家,寄托了祖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牵挂,也表达了司令员对战士的关心。
这些平凡而美好的物品,成为了激励战士们奋斗的象征。
电影中的战士们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在战斗中自我疗愈与成长。
《存亡之战》在展现战争残酷现实的同时,也呈现了人物成长的过程。
如松骨峰战斗的幸存者杨三弟和孙醒等人物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战斗中找回了勇气和信心,成为了更加坚强的战士。
尽管影片在表现人物成长方面有单薄或刻意之处,如李想和李晓的出场已成熟或似乎直接跳过了战争的磨炼过程,但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场上的聚散,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个体在集体中的成长。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史诗性的战争片,它在展现战争残酷现实的同时,也深入思考和生动展示了个体与集体、家与国的关系。
当我们回顾新中国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当我们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内涵时,《存亡之战》仍然意义重大。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更见证了集体本位文化的伟大。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110defa1b4f2d819991a.html
上一篇:期待度直线上升明年年初迎来电视剧重磅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