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时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对时间测量的追求从未停歇,从最初的观象授时,到现代化的精准授时,中华民族始终紧跟时间的步伐,不断进步。
近日,专家学者揭示了人类追寻时间的历程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努力和贡献。
历史的画卷中,中华民族对时间的感知始于观象授时。
距今七千多年的古代天文学萌芽时期,先民通过大自然的规律,尤其是日月星辰的运动,形成了对时间的初步认知。
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玉龟,其纹饰被认为是与观象授时相关,代表着太阳、四季、八个节气以及方位。
这不仅展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敏锐观察,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
随着历史的推进,观象授时与农耕文明的演进紧密相连。
经典文献如《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古人观测天象、授人时的观念。
自西汉起,时间测量逐渐精细化,一套完整的时间测量体系逐渐清晰。
至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精确了一个回归年周期,与现代科学的差距仅在于26秒。
从那时起,人类一直在寻找更均匀、可测量、不间断的运动来更精准地计量时间。
进入现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不断推动精确授时体系的建设。
从研发国内首台激光抽运小型铯原子钟、系列微型化铷原子钟,到承建增强型罗兰授时系统以及差分系统,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与贡献。
当前,由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光钟的准确度已经超越了当前复现秒定义所使用的铯原子喷泉钟的准确度。
面对这一契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正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更为精准的时间。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与时间赛跑,努力构建新一代全球时间基准。
近期,由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极为优异的锶原子光晶格钟。
这一成果为未来实现远距离光钟比对、建立超高精度的光频标基准和全球性光钟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应用前景不仅限于提供时频基准,更涉及到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索等前沿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原子光钟的体积正在缩小,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将其应用于空间科学。
远离地球引力的环境有望让光钟性能更佳,结合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可以建立更稳定、更精确的空间时频体系。
中国已经展开了相关的研究部署。
从观象授时到精准授时,中华民族在时间测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未来的时间测量技术将更为精确、稳定,不仅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还将为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期待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更多突破与创新。
时间不停歇,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亦永无止境。
在这个时代,我们见证了中国在时间测量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也期待着未来更多的辉煌。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jsjcwz/2d801a66b5010770d0aa.html
上一篇:临港求索一公里距离见证科技蜕变从顶科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