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次明确了月球背面同样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为揭示月球二分性、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1月1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
月球的二分性,指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是现今月球科学最大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我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于XXXX年XX月XX日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
这些珍贵的样品采集自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盆地,为解析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研究团队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SIMS定年技术和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体质谱技术,对嫦娥六号采集的低钛玄武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们发现这些玄武岩形成于距今XX亿年前的火山喷发。
这一发现揭示了月球背面同样存在年轻的火山活动,这与之前对月球背面的认知形成了新的补充。
与采自月球正面的样品相比,嫦娥六号的样品显示出特殊的特征。
它们具有极低的μ值(238U/204Pb)和初始Sr同位素比值,以及迄今为止报道的最高εNd值。
这些特征指示了这些岩石来自一个十分亏损不相容元素的月幔源区。
这种特殊的月幔源区使得大规模的熔融及相应的玄武岩火山活动难以发生。
这对于我们理解月球表面的月海玄武岩分布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月球背面的月壳较厚,是抑制月海玄武岩喷发的原因。
但此次研究指出,除了月壳厚度外,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控制月海玄武岩分布的重要因素。
这一重要发现无疑为研究月球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嫦娥六号探测任务不仅仅是对已知知识的扩充,更重要的是填补了行星地质学领域的一些空白。
此次研究获得的年龄数据填补了月球撞击历史研究在约XX至XX亿年间缺乏样品标定的空白。
新获取的定年曲线展示了月球经历了早期的高频率小天体撞击后,撞击频率快速下降,在XX亿年前已达到整体稳定的状态的新证据。
这对于理解月球的撞击历史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月球演化的全新认知,有助于推动行星地质学领域的发展。
随着嫦娥六号的成功采样返回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正在不断刷新和深化。
未来随着更多科研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我们有望更全面地揭开月球二分性的神秘面纱,探索出更多关于月球乃至整个宇宙的秘密。
这无疑为人类继续探索太空、追寻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和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jsjcwz/4d7821432323a0e9e463.html
上一篇:故宫经营大佬跌落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