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盛夏,江南的平江路弥漫着暑气,我在那里遇见了一位名叫卢建英的绣娘。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观赏了她的绣画作品,并赞赏道:“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卢建英依旧在观绣园传习所内倾注她的心血与才华,刺绣是她指尖上的乾坤。
时光流转,屋外的世界瞬息万变,屋内的卢建英却依旧沉浸在她的刺绣世界里。
借着雕花窗透进的日光,她身着古朴旗袍,戴着老花镜,伏坐在绣架前,穿针引线间流露出苏绣的精细雅洁。
她的作品以仿古画著称,每一幅作品都是她对古人心境与意蕴的揣摩与再现。
卢建英说,现在眼睛虽不如从前,但她曾经每天都要研读上百幅古画,理解其中的虚实、笔法、干湿之变,以确保自己的绣品能够展现出书法的气韵和金石的味道。
面对形态各异的画框,卢建英沉浸在绣品的脉络之中。
无论是植物的脉络、动物的神态还是书法的气息,她的针法舞动间展现出文气的流转。
她沉浸在文与艺的交融中,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左宗棠曾说:“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卢建英正是用这样的对话,让古今艺术相融汇,在方寸之间绽放出新的艺术魅力。
这不仅体现在她的刺绣上,同样体现在我的文字创作中。
就如梁衡老先生笔下的细节——韩愈作文前的阅读习惯,借一口气来创作。
我深有同感。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很多时候也需要跳出固有思维,通过阅读来借鉴他人的智慧与思路。
杜甫强调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的理念,在我的工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初稿完成后,往往是翻阅他人的佳作,寻找灵感与思路。
在一次采访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经历中,我读到许知远的书中一句话“逝者具有现实的力量”,这启发我写出了让无数人踏功勋模范足迹前行的感人文字。
每一次的写作经历都是一次向历史、向人民借力的过程。
除了向人文借气,我还常常向天文、地文借气。
夜间散步时,我常常走过胡同深处,沉浸于市井烟火之中。
印象最深的是涭水河胡同里的一扇门上写的对联:“欲思翠竹还惜节,更效青莲不染泥。
”这样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万物生长的蓬勃气息和生命之气的激荡。
每一次采访也是一次向受访者和大自然借气、聚气的过程。
在自然风光与人物故事中汲取灵感与力量。
正如一首诗所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每一阵风、一道光、一座山都能触动我的神思,使我心旌摇摇。
从卢建英的刺绣到写作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文字表达都需要不断地汲取灵感与力量。
这既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也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感悟更离不开日常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的点滴体验。
天地间亘古流淌的文气是我们创作不竭的源泉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性灵花朵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深度的作品。
(张研)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shbkwz/806d081e19791fec4ad7.html
上一篇:进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