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了上海崇明东滩——这片位于大都市中的自然秘境,探访了这里作为候鸟迁徙重要驿站的独特魅力。
站在生态大堤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苇塘蓊郁,芦清水秀。
白鹭、苍鹭等水鸟或悠闲觅食,或凌空飞起。
这片位于上海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这里不仅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段的重要驿站。
每年,众多候鸟无法一次性完成全程迁徙,都会在此进行短暂的休息与能量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吴巍收到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一只在此环志的翘嘴鹬再次归来。
看着鸟腿上依旧完好的编码旗标,吴巍深感时光流逝,但自然的纽带不曾断裂。
所谓的环志,是一种为鸟类上身份的方法——在鸟腿上佩戴刻有唯一编码和地址的金属环,有时还有彩色塑料旗标或塑料环。
通过这些标识,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鸟类的基本信息、迁徙规律,包括它们的年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迁徙途中的停歇地点。
近些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年在崇明东滩过境、停留的鸟类总量高达百万只次。
从2002年开始,持有崇明东滩“身份”的候鸟在全球各地不断被观测到。
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见证。
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为候鸟打造一个安静、安全、安逸的驿站并不容易。
城市的发展、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一度威胁到候鸟的生存。
吴巍提到,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的互花米草便是其中的一大威胁。
这种外来物种疯狂生长,压缩了鸟类赖以生存的食源植物的生长空间,甚至将滩涂土壤“绑”成“一块块铁板”,导致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
为了修复这一生态系统,上海从2013年开始实施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总投资达11.6亿元,成功清除了互花米草,恢复了鸟类栖息地功能,营造出一片优质的栖息地。
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这片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数据显示,保护区已记录到鸟类300种,其中包括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现在成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最靠南的稳定繁殖地。
丹顶鹤等珍稀鸟类也在这里越冬,更加证明了这片湿地的生态价值。
人类与候鸟的关系变迁也映射出崇明东滩这些年的变化。
保护区内的金师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他从小跟随父亲捕鸟卖鸟,如今凭借独特的捕鸟技艺转型成为护鸟人。
非法狩猎得到遏制后,金师傅用鸟哨吸引候鸟落网,协助科研人员环志、记录。
观鸟爱好者提供的关于候鸟活动信息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这也表明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升。
为了向更多人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区开展了多样化的科普宣教活动。
建在湿地里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也于近期正式开放。
借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契机,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成果正转化为优质的科普教育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拓展东滩湿地的社会影响力与人文内涵。
钮栋梁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站在崇明东滩的大堤上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带来的美好景象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追寻城市化进程中不该遗忘的重要一环。
上海崇明东滩这片大都市中的候鸟驿站正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呵护下的美丽见证也是我们对于自然与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体现。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shbkwz/926ca3cfdbf14d33bc4a.html
上一篇:金秋画卷展现大自然的色彩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