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汽车在半导体产业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
掌门人魏建军亲自官宣:长城成功点亮了基于RISC-V指令集的车规级芯片紫荆M100。
这一事件不仅震撼了车圈,也引起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广泛关注。
如何做到?为什么之前没有企业能做到?以及最重要的问题,RISC-V上车,有必要吗?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讨。
长城并没有选择流行的自研AI计算芯片路线,而是专注于车身应用的MCU芯片。
MCU是控制车辆某一类别功能的具体芯片,如行车仪表、发动机、底盘等。
长城打造的紫荆M100系列产品,面向的是这个领域。
相较于智驾AI芯片和座舱芯片,MCU虽然听起来不那么高端,但却是任何一辆汽车不可或缺的底层关键零部件。
在经典汽车架构下,一辆汽车少则需要数十个MCU,多则上百个。
长城在紫荆M系列上的领先体现在多个维度。
最基础的是绝对性能参数的提升,紫荆M100的CPU性能相较于竞品提升了38%。
同时,它还满足了车规ASIL-B等级要求,支持国密SM2/3/4,以及ISO21434网络信息安全标准。
更值得一提的是,紫荆M系列的可扩展性也是行业超前。
其1MB Flash存储空间不仅能满足当前应用场景,也能满足下一代EE架构需求。
它还提供多种封装形式,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设计方案,降低成本。
而还在研发中的后续型号,更是覆盖了动力、底盘、域控等更高需求领域。
那么,为什么长城会选择采用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而不是常见的ARM架构呢?这要从指令集的作用说起。
指令集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核心,规定了计算机程序运行的基础规则。
目前主流的指令集架构如X86和ARM都有其局限性。
而RISC-V作为新兴的开源指令集,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吸引了全球开发者。
RISC-V的采用对于车企来说,意味着供应链的成本和风险可控。
其定制性强,一套IP可适应不同车型需求。
而且,RISC-V的边缘计算性能出色,契合了AI为主的智能汽车新浪潮。
前两点对应了汽车工业百年不变的抗风险、降本、平台化诉求,第三点则为未来的集中式EE架构带来更多选择和路径。
从RISC-V的技术特点来看,智能汽车是完美落地载体。
长城推出的车规RSIC-V芯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用户层面,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必然带来成本降低、技术下放普及,用车体验提升。
在产业层面,紫荆M系列MCU背后串联起来的芯片设计、测试、封装等企业,初步构建起了中国自己的车规半导体供应链。
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不再专属某一家公司,车芯的设计、维护不再受制于人。
长城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投入,正在转化成一系列进展,并且获得直观的成绩、肯定和认可。
RISC-V芯片的点亮,只是长城科技成果、智能化成果的一部分。
它再次验证了只有技术才是匹配业绩和撑起销量的唯一真理。
长城汽车在RISC-V车规芯片的研发上走在了行业的前沿,这不仅解决了车企的底层半导体需求,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中国汽车在RISC-V架构的领先和出海进程,很可能会对ARM统治车芯的格局产生巨大冲击。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jsjcwz/ac8280bf6873987b592a.html
上一篇:舒淇新图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