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视频引发社会关注:一位家长在校门口下跪,大声呼吁取消钉钉打卡。
据悉,该事件发生在浙江台州市某学校,因孩子忘带水壶引发家长情绪激动。
这看似是个别事件,却折射出公众对于打卡工具在教育教学中滥用的担忧。
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方式和打卡式管理的思考。
在数字时代,家校沟通工具的运用应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化管理,而不是简单、机械化的打卡管理。
钉钉作为家校沟通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它可以用来发布通知、查看学生作业提交情况以及共享学习资料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一些学校在使用钉钉打卡过程中出现过度化倾向,引发家长、学生的不满和焦虑。
打卡式管理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甚至有些打卡任务演变成形式主义、留痕管理,并未真正推进家校的有效沟通,反而使家校关系愈发紧张。
不得不说,很多学校在使用打卡工具时存在滥用现象。
比如查看学生作业提交情况,真的有必要用钉钉吗?学生的作业提交本应是分内之事,家长参与其中是否过度?教育部早有规定,不得把学生的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不得让家长批改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任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网上打卡的便利却带来了每日督促孩子打卡的程序繁琐,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心力交瘁。
而且有的作业还需要家长参与才能完成,如体育、劳动等作业打卡,这无疑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对此家长们纷纷质疑,这些打卡作业是否是形式主义的任务,真正的效果究竟如何?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一些学校为了追求表面的教育效果,把打卡视作经验加以推广,甚至基于打卡构建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这不仅让学生和家长围绕打卡转,还导致家长出现被逼下跪的极端情况。
同时,这些打卡任务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他们需要盯紧学生和家长完成各种打卡任务并汇总分析。
然而实际效果表明,过多的打卡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可能违反了教育规律,过分管控孩子的学习行为,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学习空间。
这种打卡式管理追求的是表面效果,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可能影响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针对此类现象,教育部门表示将规范钉钉等家校沟通工具的使用。
要真正实现规范使用就必须听取老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坚决取消那些违背教育规律、形式主义的打卡任务。
基础教育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推进改革,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减轻老师和家长的负担。
尊重教育规律、推进学校规范办学,需要多听家长和学生的声音,对不合理的形式主义打卡任务进行全面清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探索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
简单、机械化的打卡式管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缓解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焦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减轻学业负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自信、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jsjcwz/c87286b5b43ea6b701f8.html
上一篇:能否食用引发关注热议浙江电厂遭大量海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