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王立彬、陈露缘、王丰)报道,近期东南沿海省份的某些岸段低洼地区出现了海水倒灌的现象。
尽管没有强风暴雨的伴随,但海水依然漫过大街小巷,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惊讶。
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又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有关专家。
11月19日清晨,广西北海市民权路的商户林永贵先生如常来到店铺,却发现海水漫过了街道。
他表示这是自己住了40年来第一次见到海水涨到路边的情景。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当天清晨,北海市沿海各潮位站监测到了较高的天文潮位,其中最高潮位达到了自1965年以来的第二高位。
几个小时后,海水自然退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广东深圳的中英街。
商户和工作人员均表示,虽然短暂的海水倒灌并未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但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惊讶。
海水倒灌、潮汐涨落都是地球尺度的现象,其生成原因十分复杂。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风暴潮预报室预报组组长傅赐福表示,风暴潮是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风吹过海面形成的巨大波浪会推动海水向岸边涌来。
如果风暴潮恰逢天文大潮,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叠加作用会导致海水涨潮达到最高潮位,形成更高潮位甚至冲破海堤侵入内陆地区。
此次南方地区海水倒灌发生时,正处于农历十月十七至十九的天文大潮期,同时受到强冷空气和秋台风的影响,使得原本就较高的天文潮位进一步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现象与北方海域在10月发生的罕见海水倒灌有所不同,那次的现象与渤海的地形等特定因素有密切关系。
此次华南沿海的海水倒灌则更多是由于冷空气和秋台风的共同作用以及天文大潮位的升高所致。
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海洋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呢?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加强实测研究和预警预防至关重要。
1. 预警系统的完善与准确性提升:目前我国沿海已经建立了超过200个验潮站,主要功能是监测潮位变化。国家海洋预报台会根据各种强天气系统的演变以及风暴潮的实测资料,进行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并至少提前一天发布预警信息。国家、海区、省市三级监测预警体系也在运作中,各个预报机构会根据自身职责和管辖海域进行精细化预报,提供差异化服务。在此次事件中,针对东南沿海六省一市的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显示了我国海洋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2. 公众意识的提升:除了预警系统的完善,公众的防潮意识也非常重要。在天文大潮期,即使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低洼地区也可能出现轻微海水漫滩或海水倒灌现象,这可能会对电力设施设备等造成损害。因此,海岸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群众需要做好防潮准备。
3. 常态化宣传与教育:除了实际应对措施外,公众教育和宣传同样重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关于海洋防灾减灾的普及活动,提升公众的海洋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海水倒灌这样的现象,既要依靠科学的预警系统,也要提升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de70c43c47f1451ae97d.html
上一篇:揭秘航展文化驱动力,探寻新时代文化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