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艺传承:山村非遗走向世界的启示

文章编号:23940 更新时间:2024-11-17 分类:互联资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大山深处的苗绣传承与创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蜕变 苗绣

贵州毕节黔西市化屋村的深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的隐秘之地,古老与现代交融出一种新的生活艺术——苗绣。
这里,一群年轻的绣娘,以手中针线为传承的桥梁,将古老的苗绣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走进苗绣车间,机器的哒哒声与绣娘的巧手翻飞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
杨文丽,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自幼浸润在苗绣的文化氛围中。
她骄傲地介绍:“苗绣是我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手艺。
如今,我一心只想把苗绣技艺传承下去。 绣艺传承
”一套复杂的苗族女性成衣,从描稿、点蜡、染色、去蜡到刺绣,纯手工制作需要耗时半年。
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寓意幸福吉祥的各式纹样,凤凰纹、蝴蝶纹、花鸟纹等,都是苗族文化的凝结与传承。

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既是技艺,也是产业。
杨文丽作为市级传承人,肩负起推广与传承的重任。
她通过线上直播等现代销售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苗绣的魅力。
一次直播中,她身着传统苗族服饰,展示手工刺绣的精美之处,激动地表示:“我们做得最好的一场直播,销售额近9万元。
工坊今年的销售额目前已经超过230万元,比去年全年都多!”

从初次接触刺绣机到创业,从简单的绣品到文创产品的开发,杨文丽不断扩大苗绣工坊的规模。
她带领绣娘们蹚出了一条苗绣产业的发展特色路,也绣出了更加美好的日子。
今年夏天,她甚至完成了一笔跨国订单,令苗绣走向世界。
杨文丽感慨道:“从出山到出海,苗绣是深山里的大宝贝。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产品能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

化屋村的变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悬崖村”变成了“旅游村”。
肖阳群书记介绍,今年已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
非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国家对于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建立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实施非遗研修培训计划等措施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各地设立的非遗工坊也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时尚的非遗服饰、线上的非遗表演、地道的非遗体验活动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技艺绽放夺目光彩、焕发新的魅力。
像杨文丽这样的年轻力量,正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苗绣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特色苗绣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
杨文丽和她的团队用他们的努力与坚持,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他们不仅传承了文化,更创造了生活。
这是大山深处的苗绣故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之路。

标签: 非遗苗族苗绣刺绣传承人文化中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e8f7ef7dc7f23d918c4a.html

上一篇:缔造传世之作...
下一篇:解锁历史艺术的神秘面纱...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