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17日晚圆满落幕。
在艺术节的最后一周,一场艺术盛宴的高潮来临,为期七天的时间里,共迎来了十三部中外佳作的首演。
皮娜·鲍什的《春之祭》非洲版、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驯悍记》、艾夫曼芭蕾舞团的《俄罗斯的哈姆雷特》等作品相继登场,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瞩目。
名家名团的汇聚和首演首秀的扎堆,成为了许多观众的甜蜜负担。
来自苏州的观众赵晓禹表示,为了不错过任何一场演出,他们甚至制作了一个表格,以便在各大剧院“赶场”,充分享受目不暇接的幸福。
极具独家性的上海驻演中国首演唯一一站的地位,使得众多外地和境外观众为一部戏而奔赴一座城。
如非洲版《春之祭》开票当天,三场演出全部售罄,显示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今年,上海成为名家名团驻演和首演的首选之地。
继上半年柏林爱乐乐团驻演上海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古典乐世界级名团纷纷前来,不仅呈现了他们的经典曲目,还与中国观众熟悉的艺术家如王羽佳、张昊辰等合作。
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精彩表现,以及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等团队的加入,使得上海成为芭蕾的旋风中心。
除了舞台艺术,国际特展也让艺术爱好者们不出沪就能感受到世界级画家和影像艺术家的风采。
《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等展览展示了艺术的国际交流成果。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认为,衡量一个艺术节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能否吸引到最大牌的艺术家在这里首演。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名团驻演的“必选项”。
艺术节致力于成为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文化码头,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今年,艺术节主板演出中首演比例创新高,展现出上海全球艺场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在艺术节期间,许多名人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等都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也带动了周边餐饮和酒店消费的增长。
同时,艺术节还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影响力持续辐射。
除了名家名团的演出外,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也是创新创造的源头。
许多文艺院团和创作者都将艺术节当作检验自身作品的试金石和走向国际的出海口。
原创作品如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等都在艺术节上首次亮相,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同时,现实题材作品也在艺术节舞台上闪耀,如话剧《生命册》展现了时代变迁的中原大地。
艺术节还是新人新作的孵化池。
扶青计划推出的作品如《人格画廊3.0》等走进商圈和文化新地标,打破了新潮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壁垒。
这些作品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展现了艺术节的多元和包容性。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集聚全球一流的演艺资源,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上海的文化影响力,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ea535f81f0506f6d7ff9.html
上一篇:魅力四溢,现场嗨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