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中图村,唐科忠的名字被村民时常挂在嘴边。
他,若不在办公室忙碌,那肯定就在田地里耕作。
他的身影,早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根深蒂固。
昔日的中图村,是一片凋敝的景象。
村集体账上仅存的500多元,是村里唯一的“家产”。
面对困境,唐科忠并未退缩。
他明白,土地是村里为数不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但问题在于,全村虽然拥有3000余亩土地,却仅有70余名65岁以下的劳动力,而且大多数为妇女。
在大多数村民眼中,种粮似乎无法带来丰厚的收益,因此许多土地被闲置。
面对这样的困境,唐科忠并未气馁。
他带头成立了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
他策略性地规划了土地的利用,将其中1800亩引入农业公司发展茶叶和蓝莓产业,而对剩下的1200多亩土地,他更是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表。
他深知只有通过多元化发展,才能带动村里的经济活力。
发展稻田养鱼,是唐科忠的一项创新举措。
虽然这样做会导致水稻产量略少,但每亩可以多收200斤鱼,从而实现增收3000元。
2021年,他试着发展了186亩稻田养鱼,每亩收入超过5000元,这一举措不仅为他带领联合社种粮赢得了第一仗,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为了让村民了解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唐科忠多次包车,带着全村几十号人外出学习。
他对产业发展的热情和对村民的负责任态度,让最初不理解他的人也开始转变态度。
村民刘明生感慨地说:“现在,唐书记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看到了发展产业对一个村子的影响!”
如今的中图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开始跟着唐科忠种地,他也因此被笑称为“包工头”。
他还从邻村招聘人员,将闲置的老村委会办公室改造成便民食堂,为务工人员提供午餐。
这1200多亩土地上的生产几乎一刻不停歇。
为了提高村民收益,唐科忠在加工环节也动起了脑筋。
股份经济联合社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粮食加工厂,购置了烘干机、精米加工机、包装机等设施设备。
他还建立了冻库,通过错峰销售提高作物价格。
如今,联合社不仅带动了全村劳动力务工,还带来了一年140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村民年人均收入也从2021年前的9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7000多元。
唐科忠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在这个过程中,唐科忠展现出的不仅是村支书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一个懂得创新、勇于实践的领跑者。
他的付出和努力,让中图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蓬勃生机。
这就是唐科忠,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村支书,一个为中图村带来希望和梦想的领路人。
标签: 土地、 村民、 产业、 发展、 唐科忠、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jsjcwz/efcb60be33ed747f1580.html
上一篇:穿越历史影像记录下的飞虎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