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头部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在这一竞争中,双机场正成为新的战场。
继万亿GDP、国家中心城市、米字形高铁网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或建设第二机场,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背后隐藏着哪些影响城市格局和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呢?
深圳是中国最先提出并支持建设第二机场的城市之一。
由于宝安机场的繁忙和土地资源的紧张,深圳选择了支持惠州平潭机场打造成为其第二机场。
这不仅缓解了深圳机场的压力,也为惠州带来了发展机遇。
类似的模式在珠三角地区也有所尝试,广州也正在加快新机场的建设,并选择了邻近的佛山市高明区。
这种共享机场模式呼应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正在被越来越多都市圈所采用。
不同于广深两市的被动布局,南京的第二机场属于提前谋划。
随着南京都市圈人口的持续膨胀和航空需求的增长,第二机场的建设成为必要之举。
根据规划,马鞍机场作为南京的辅助机场,服务于江北新区及都市圈北部城市。
南京的案例表明,站在都市圈的角度来布局新机场的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经成为了双机场城市。
但随着旅客吞吐量的持续增长,两个机场逐渐不够用了。
于是,上海开始了新一轮的基建热潮。
一方面,浦东机场启动四期扩建工程,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需求;另一方面,上海也早早启动了第三机场的选址规划。
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第三机场的选址,标志着上海将成为全国首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一亿人次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城市。
这一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启示:一是机场分布日趋集中,二是都市圈内部正在兴起新一轮基建热潮。
双机场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两个重要启示。
随着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都市圈汇聚,中国机场的分布也将更加集中。
不同于过去单一城市的行政边界,都市圈时代的机场分布正在突破这一边界,更着眼于整个都市圈的共建共享。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临近核心城市的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最大赢家,收获高等级的机场。
可以说,虽然大基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在都市圈内部,以第二机场、城际轨交为代表的新一轮基建热潮正在兴起,它将最终形塑中国的城市格局与人口分布。
双机场时代正在改变城市的竞争态势和区域版图。
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考验着城市的智慧和远见,也要求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都市圈的发展。
只有紧跟这一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f5d775d0cedfc8fe1555.html
上一篇:表示国家医保局首次纳入AI辅助诊断技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