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 题记: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有一片名为崇明东滩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这里,苇塘蓊郁、芦清水秀,众多水鸟在此悠闲觅食、凌空飞起。
不久前,这里更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
记者宋佳、冯子雄日前来到这片位于上海崇明东滩的候鸟栖息地。
站在生态大堤上,目之所及,是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色。
这片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也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保护区的核心工作是保护候鸟。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选择在这里停歇、补给,它们从繁殖地飞往越冬地,而崇明东滩正是这条漫长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环志工作是了解候鸟迁徙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给鸟腿上佩戴刻有唯一编码的金属环和旗标,科研人员可以追踪候鸟的年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飞行途中的停歇地点等信息。
据吴巍工程师介绍,近些年监测数据显示,每年在崇明东滩过境、停留的鸟类总量高达百万只次。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候鸟打造一个安静、安全、安逸的驿站并不容易。
人为活动和外来物种入侵曾一度威胁着候鸟的生存。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的互花米草,其疯狂生长导致鸟类赖以生存的食源植物难以生存,底栖生物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
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是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总投资达11.6亿元,成功控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扩张,修复了鸟类栖息地功能,营造出近25平方公里的优质栖息地。
随着生态修复的进行,鸟儿们逐渐回归。
目前,保护区已记录到鸟类300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以及其他濒危物种。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最显著的变化是繁殖的水鸟越来越多。
现在,这里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最靠南的稳定繁殖地。
人类与候鸟的关系变化也反映了崇明东滩这些年的变迁。
曾经靠捕鸟为生的金师傅,在非法狩猎被严厉打击后,凭借对鸟类的了解和对这片湿地的熟悉,变成了护鸟人。
他用鸟哨模仿不同种类的鸟叫声吸引鸟类落网,再由科研人员环志记录。
如今这里捕鸟的人没有了,观鸟的人却多了起来。
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观鸟爱好者提供的信息对他们的环志工作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广生态保护知识,保护区还开展了多样化的科普宣教活动。
建在湿地里的鸟类科普教育基地经过改造提升后正式开放,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湿地和候鸟的生态之窗。
申遗成功为契机,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成果正转化为科普教育、文化共建等方面的优质产品。
这也反映出上海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不断拓展东滩湿地世界遗产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未来随着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我们将共同见证这片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地展现出大都市中的自然之美。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jsjcwz/66b767c82cb7b98bbd3f.html
上一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共创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