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文章编号:13441 更新时间:2024-10-12 分类:互联资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寒露节气与秋季健康:科学理解与有效预防

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深秋已至,天气由凉转冷,昼夜温差变大。
这样的气候特点容易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民间形成的健康俗语如“秋燥猛如虎”、“春捂秋冻寒露脚不露”等,背后蕴含的科学依据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值得人们深入了解。

一、寒露脚不露:科学理解与防护

寒露后,天气转寒,阳气收敛,寒从足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强调,体质偏寒、易感冒的人群,经常痛经的女性和老年人等三类人群需特别注意足部保暖。

中医理论认为,足部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来源,足部受凉容易导致疾病。
因此,在寒露节气,人们可以通过穿戴保暖鞋袜、睡前用热水泡脚等方式来保护足部。 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同时,炮姜、艾灸等中医方法也有助于驱寒。

二、秋燥猛如虎:预防秋燥的方法

秋燥是秋季气候干燥对健康产生的影响,表现为皮肤发干、眼睛发涩、口干、咽干等症状。
仝小林院士建议,预防秋燥首先要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

清代的五汁饮也是缓解秋燥的有效饮品。
包含梨、莲藕、荸荠、鲜芦根和鲜麦冬等食材,这些食材放在一起榨汁喝,能养阴润燥。
如果食材不全,也可以用椰汁、鲜牛奶、鲜石斛等替代。

三、春捂秋冻:科学冻更健康

“春捂秋冻”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意指在初春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点;在初秋也不要刚有点冷就穿太多,适当冻一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呼吸)科主任医师樊茂蓉表示,适当冻一点有助于人体适应寒冷天气,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气的生长。

但樊茂蓉也提醒,“秋冻”要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加衣服,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气虚、阳虚体质的人群不太适合秋冻。
头颈部、肚脐、膝关节、双脚等身体部位不能冻,要注意保暖。

四、春困秋乏:如何缓解

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进入秋季后,很多人会感到四肢无力、懒动懒言,这就是常说的春困秋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这是因为夏季人体过度消耗能量,进入秋季后人体需要恢复和调整。

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为了克服秋乏,可以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包括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等。 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多吃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等,都有助于消除疲劳。
适当的户外活动也有助于摆脱秋乏困扰。

五、贴秋膘的讲究

贴秋膘是中国的一种习俗,但肥胖人群在秋季是否需要贴秋膘是一个关键问题。
仝小林院士表示,肥胖人群在这个时候应该继续控制饮食,多吃清淡食物,适当运动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
同时可以用一些非药物的疗法如刮痧、火罐等来促进新陈代谢。 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秋季是疾病高发期,做好健康防护非常必要。
从合理保暖、补水、作息、饮食、心态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科学调整,都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有效措施。
每个人在享受秋天美景的同时,都能呵护好身体,度过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秋季。

标签: 人群健康人们寒露秋季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8a36e665f3927d00910a.html

上一篇:洞察金融市场变化...
下一篇:深层次探讨销售下滑原因及应对策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