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举办一场盛大的展览——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
此次展览全面展现了由中央美院雕塑教学、创作、科研积淀起来的深厚传统。
由策展团队从文献的角度将整个展览概括为38个主题,每个主题辅以大量图文和实物,详细阐述了雕塑学科沿革的历程和业绩,见证了雕塑系引领学科发展并与整个现代中国的前行同呼吸、共命运的史实。
此次展览的亮点众多,如留学习艺、家国情怀、雕塑工厂、国家叙事等主题,而笔者更为关注的是,最初建立在苏派法派师资基础上的央美雕塑学科,如何结合中国现实,探索一条雕塑本土化的成功道路。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的奠基者们,是上世纪初赴法留学归来的雕塑者。
他们如王静远、刘开渠等人,留学期间掌握了欧洲学院雕塑学习与创作的一般方法,同时在众多的博物馆中开拓了眼界,为1934年建立的国立北平艺专雕塑科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定名,开始了正规化建设,并摸索符合社会主义文教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苏派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钱绍武、董祖诒等人在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后,回国后都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
他们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雕塑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大纲,初步完善了我国雕塑教学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在1960年后开始走向自力更生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滑田友等人在留法期间就开始尝试将中国古代雕塑语言融入到创作中。
滑田友的作品《轰炸》和《少年中国》就是融合了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的典型代表。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讲究直线与曲线结合,衣纹含蓄并富于装饰意味,体现了佛教造像的造型语言。
这些作品在雕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中国雕塑民族化的重要代表。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雕塑系师生就将考察与临摹石窟、寺庙雕塑以及调研民间雕刻纳入到教学中。
教师如滑田友、王临乙等人在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的过程中,不断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他们提出的汉、唐、宋雕塑课题专案,以及聘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的做法,都是推动雕塑教学与创作民族化的重要举措。
展厅中展览的孙家钵临摹平遥双林寺《韦陀头像》,就是这一时期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的成果之一。
可以看出,雕塑系师生在掌握学院雕塑造型能力的同时,还将中国雕塑传统的源头活水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使得雕塑教学与创作的民族化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
此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调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探索。
如第六工作室的教学理念,主要着力于大比重课时量的古代造型遗存考察,以及对传统材料工艺实践课的深入。
这种教学理念旨在让学生对传统造型物的审美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推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
第六工作室的毕业创作作品以彰显鲜明的本土审美特色而独树一帜,受到其他美术学院的高度关注。
正如策展人曹庆晖所言,这次展览回顾了启蒙年代至今的雕塑历程,基本上就是在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
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及毕业生为代表的几代雕塑人,经历了时代的洪流,思考并践行了雕塑学的自觉,走出了西体中用的民族化进程,参与了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大格局,并对未来提出了乐观的畅想。
这次展览无疑是一次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民族化进程的深度探索与总结。
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的辉煌成果,更是对几代雕塑人的致敬与纪念。
他们的努力与探索,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够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shbkwz/4c0f7543d7d5f8e2d48a.html
上一篇:追溯北京历史渊源,探寻城市发展的蓟地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