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的瓦檐墙角,种一架丝瓜,那是自成一派的风景。
闲时撒下丝瓜籽,用竹子顺墙搭个瓜架,等待生命的绽放。
几场春雨洒过,湿土之中冒出了嫩绿的芽,不久便长出了瓜蔓,蔓儿伸出了卷须。
同时长出的,还有几根嫩草。
雨后天晴,秋草渐长,丝瓜沿着砖墙生长,爬在瓦上,畅快淋漓。
沿着竹架攀援的丝瓜藤,层层叠叠的叶子如翠汁泼染,绿阴匝地,映入小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
时光流转,丝瓜藤上绽开了花苞。
鹅黄带绿的色彩,鸡头米般大小,一串串宛如小铃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黄昏时分,远远望去,绿瀑之上仿佛有黄丝绢在飘动。
走近一看,原来是丝瓜开花了,蓝天、青砖、黛瓦、绿草、黄花,构成了一幅写意小品。
夜幕降临,我坐在瓜藤下,捧一本书,聆听微风在藤叶间轻吟。
泻下水藻般的影子,让人感到惬意无比。
夜间,于瓜架下纳凉,只见几点流萤提着金绿色的小灯笼,在藤叶间飘忽。
偶尔传来一两声蟋蟀鸣叫,清脆而纯净。
收获的季节到了,长长的丝瓜苗条的身子,青素的纹,十分养眼。
用绑在竹竿上的镰刀轻轻一拉,丝瓜呼啸而下,丰收的喜悦霎时涌上心头。
有些丝瓜结在瓦上,需要登高采摘。
这时,母亲总会叮嘱我小心安全。
在乡间,丝瓜是桌上的一大美食。
素炒丝瓜就十分美味。
将丝瓜洗净、削皮、切片,淋上菜籽油,待烧热后倒入瓜片翻炒。
添入食盐、米醋、蒜瓣,最后稍焖片刻,保持青鲜即可出锅。
夹一筷子入口,绵软带甜,满口清香。
母亲更擅长用丝瓜做菜。
丝瓜炖肉是她的一道拿手好菜。
将丝瓜和猪肉切块,倒入油锅翻炒后添入清水炖煮。
咕嘟声里,香盈灶房。
只见丝瓜青白、肉儿粉红,让人垂涎欲滴。
双抢时节,劳作后饥肠辘辘的人们归家,母亲会做一锅丝瓜鸡蛋汤。
将一锅清水烧开后,倒入瓜片、添入调料、淋上蛋液即可食用。
汤白、瓜青、蛋黄,既美味又营养。
老了的丝瓜虽然不能再食用,但在乡间却被视为宝贝。
去掉黄褐色的枯皮后,露出了雪白的瓜瓤。
清理出油亮的瓜籽后,可制成鞋垫、洗涮品、搓澡巾等。
多余的还会被挑到集市去卖。
有趣的是,古时候的人们还用丝瓜瓤洗砚。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述了涤砚法:用丝瓜瓤磨洗余墨。
在民间,丝瓜瓤还是老中医的常备药方具有催乳、镇痛消炎的功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深秋之夜村庄灯火依稀绕墙漫步时只见凉月之下瓜藤萧索影晃地面如同水墨画更兼草间虫鸣让人感到秋在丝瓜架上。
丝瓜不仅给乡间带来了美食更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的记忆。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shbkwz/bda9a14c03be037755b7.html
上一篇:设计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