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央行推出针对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互换便利工具(SFISF),规模达5000亿元。市场表现并未如预期般出现显著上涨,反而出现波动甚至下跌。本文旨在解析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探讨SFISF操作的具体流程、其能为股市带来的实际增量资金规模、市场机构如何使用通过SFISF获得的借款,以及这种杠杆资金对股市做空的动能与做多的动能对比。
央行创设SFISF的目的,是利用市场机构手上的低信用等级和低流动性资产,与央行的高信用等级和高流动性资产进行互换,提升市场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和股票增持的能力。
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市场机构申报、以券换券、向商业银行以抵押方式获取流动性即贷款。
互换便利期限不超过1年,到期后可申请展期。
媒体和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央行首期5000亿规模的SFISF可以为市场带来5000亿的增量资金,这是一个误区。
实际上,SFISF能够带来的增量资金,仅为市场机构低质量低流动性资产与央行国债、央票这类高质量、高流动性资产在商业银行的可质押贷款折扣的差额。
因此,理论上为互换便利规模的10%-20%,即500亿至1000亿左右。
实际上,这个数值可能会更低,因为市场机构不可能满额使用SFISF,且通过SFISF获取借款的资金成本必然高于直接向银行获取贷款,这会降低市场机构的积极性。
基金和保险公司通过SFISF获得的借款主要用于证券投资。
券商使用SFISF工具获得的借款,大概率不会用于直接购买证券类资产,而更可能用于融资融券业务,通过息差获利。
融资融券业务的杠杆风险不容忽视。
通过SFISF获得的杠杆资金,其做空的动能与做多的动能对比,受到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股市趋势不明确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更加谨慎,更倾向于保持观望态度。
一旦趋势明朗,融资融券的强行平仓对股市可能产生踩踏效应,其下行动力可能会远超上涨动能。
因此,在这一机制下,新增的杠杆资金可能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心理抚慰作用,但在决定性的资金增量作用方面可能并不显著。
央行推出首期5000亿互换便利工具(SFISF)后,股市表现并未如预期上涨,反而出现波动甚至下跌。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和市场对SFISF的认知存在误区,以及对杠杆资金动能的误解。
实际上,SFISF并不能直接为股市带来大量的增量资金,其影响更多表现为心理抚慰作用。
在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倾向于谨慎行事,而非冒险入市。
因此,未来在理解和评估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时,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股市的走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状况、政策走向、市场情绪等。
投资者在参与股市交易时,应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理性投资。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7fbef81326755531cf9d.html
上一篇:引发社会关注与热议的财经博主大蓝被拘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