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天游的歌声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历史的回响。
谁能想到,那首动人的信天游词作者,竟然是导演陈凯歌。
当他32岁那一年踏上陕北的黄土地,一个电影史上的奇迹便孕育而生——《黄土地》。
这部40年前诞生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陈凯歌再次被致敬,而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怀,仍旧让人动容。
陈凯歌为了拍摄《黄土地》,第一次来到陕北看景。
那一年的景象,让他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人的热情以及信天游的哀婉与欢喜。
陌生的风景、肃杀的北风、孤零零的树、放羊人的信天游,都在陈凯歌的心中孕育着一种大事。
他说:“土地、人、黄河、道路、这棵孤零零的树,一起在高原上孕育着一件大事。
”
拍摄《黄土地》时,陈凯歌和他的团队面临着诸多困难。
当时物质条件匮乏,拍摄条件艰苦。
但正是这样的困难,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与创造力。
王学圻第一次接触电影,就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主演。
他回忆起山顶上的戏,艰苦的环境让他想要放弃,但看到陈凯歌导演的热情与坚持,他又重新燃起了动力。
要将《黄土地》放置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其意义与艺术价值。
在长期的封闭之后,为什么突然电影能够用那么崭新的方法拍出来?陈凯歌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储备,当时他们也有一个信念,特别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同时,因为特殊时期的历史原因,老师中断教学长达十年,学院反而有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
贾樟柯形容《黄土地》是中国电影里程碑开山之作。
这部电影的语言现代化和意识现代化非常锋利和具有突破性。
在当时外部世界看来,《黄土地》石破天惊,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中国电影。
陈凯歌回忆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任务,80年代的电影传达了当时人们渴求变革的信息。
这部电影好像透露了一些消息,被观众、影评人、电影制作者接收到了。
40年过去,银幕前的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银幕上的土地依然讲述着中华儿女所经历过的时代故事。
陈凯歌在活动上表示,很荣幸能在32岁拍摄了《黄土地》,感谢平遥仍然记得这部电影。
他还谈到电影的选择和创作过程,强调内心必须是自由的、有想象力的。
痛苦、彷徨和自我挑战的时刻,才能成就一部电影的独特性。
《黄土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也影响了无数电影创作者的心灵。
陈凯歌和他的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这部经典之作,其精神与情怀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今天,我们回望这部电影,不仅是为了纪念它所带来的荣誉与成就,更是为了铭记那个时代的精神与追求。
本文地址: https://www.gosl.cn/hlzxwz/c0ca99da00ce2df95456.html
上一篇: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